发布日期:2016-05-09 14:45
变数OR定数?支付牌照首批续牌迎来严峻考验
摘要:随着网络购物的日渐受宠,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但“好景不长”,今年5月份,第一批第三方支付平台牌照面临续牌考验,停止申请新牌照几乎已成定局,更有业内人士透露,部分支付企业很有可能面临续牌失败的情况。至今央行共发放了8批270张支付牌照,首批27家牌照的期限是5年,转眼间时间就过去了,从去年3月份后支付牌照的申请其实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暂停。 牌照收紧已成定局 有多家支付机构向记者证实,首批牌照的续牌申请早已经递交资料,目前仍在审核期。而第二批“续牌”机构也提交了报告。 但是,业内对能否通过续牌并不乐观。“首批支付牌照早在上周已届满五年到期时效,然而央行尚未公布续牌机构名录,目前支付机构已处于无牌经营的真空期。”昨日,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与此前鼓励的态度不同,现在的市场已经和五年前完全不一样,该暴露的问题已经充分暴露,牌照收紧是政策需要也是市场发展必然。 记者观察到,除了牌照收紧,第三方支付行业已遭遇多轮监管风暴。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铺开,第三方支付也被列入其中。仅支付领域,《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行业风险信息共享管理办法(暂行)》、《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》、《非银行支付机构自律管理评价办法》、《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》、《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》、《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》等与之密切相关的规定都在4月份密集发布。其中,分类评级是眼下支付机构最为敏感的一件事。根据相关办法要求,支付机构将被划分为5类11级,实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监管。如果多次出现D、E类评级,将被暂停支付业务,直至注销牌照。
转型:回归现实,线上线下相结合 支付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,传统单一盈利模式已难以立足。不难发现,一些行业积累较深的多数支付机构已进入了“支付+”时代,从支付宝、财付通、快钱等大型支付机构来看,都开始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叠加到消费场景之中。 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马韬指出,依据获取资源的不同,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路径呈两极化方向发展,一是横向的综合化平台发展方向,二是纵深的垂直化发展方向。这时,更为庞大的线下市场,开始进入了各大巨头的视线。因此,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金融却成为巨头们的一致选择。 2014年底,万达与快钱的战略并购,就爆出了行业的一大“冷门”。快钱是一家已形成了集成支付、理财、信用支付、增值服务在内的综合化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,已经是老牌的支付企业了。快钱与万达的结合目的很明确,就是将这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回到现实,与线下消费市场相结合。 即使行业面临着一大难关,利润也不高,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牌照价值依旧攀升,因为支付业务掌握着市场的大数据——行业中的另一项重要资产。 欧菲斯办公伙伴
|
关于我们| 联系我们| 供应商入驻| 帮助中心| 购物流程| 会员中心| 合约平台| 优惠券| 网站地图| 手机商城| 隐私政策
《出版物经营许可证》 《食品经营许可证》 《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》 《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》 《二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》
版权所有 © CopyRight 2007-2025 欧菲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渝ICP备14006025号-9营业执照
友情链接: |